就业信息
当前,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,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,也成为关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关键领域。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当下,人工智能技术正以磅礴之势重塑教育生态,思政课教学亦被卷入这场变革的洪流之中。人工智能的应用,正在推动思政课在教学方式、互动模式、资源供给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,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可能。
一、技术赋能:从“经验驱动”到“数据驱动”的教学范式变革
传统思政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个体经验积淀。无论是教学资源的甄选,还是教学策略的制定,往往根植于教师个体的主观判断和历史教学实践所形成的认知框架。“教育的真谛,在于以审慎、细致的态度呵护学生的心灵成长”,然而,这种经验驱动的模式在应对认知需求多元、个性特征鲜明的学生群体时,其精准性与适配性难免受限。
AI技术的引入为教学手段革新提供了关键支撑。它能够基于海量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偏好、知识掌握程度,精准推送契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料,打破资源分配的盲目性,实现因材施教。虚拟仿真技术则通过重构教学场景,将历史事件、社会现象以沉浸式、交互式形态具象化呈现,例如通过还原长征场景,让学生在模拟“行军”过程中直观体悟长征精神,有效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与体验感。智能反馈系统可实时追踪学生的课堂互动行为、作业完成质量等动态数据,通过多维度分析生成可视化评估报告,为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提供量化依据,推动教学评估从模糊化向精准化转变。
这种从经验到数据的范式跃迁,并非技术对教师的替代,而是通过教学手段的科学化革新,使教育者得以更聚焦于价值引领的核心使命,体现了技术工具性与教育本质性的辩证统一。技术作为优化教学手段的载体,为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提供了底层支撑,最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。
二、价值守正:从“单向灌输”到“双向互动”的育人本质坚守
技术迭代虽重塑教学形式,但思政课在促进学生心灵交流、启迪智慧、涵养情操方面的核心育人功能从未改变。传统思政课“单向灌输”模式效果受限,核心在于忽视学生主体性——思想共鸣需对话催化,价值内化靠共情实现,这是思政教育的固有规律。
智能技术的应用,始终以守护育人本质为前提,为构建对话式教育提供了新载体。智能技术搭建起了对话式课堂的桥梁,借助在线讨论平台、智能聊天机器人等工具,教师与学生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、频繁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输出者,而是成为引导者,鼓励学生表达观点、质疑权威,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交锋中加深对思政理论的认知与领悟。以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的探讨为例,借助人工智能工具,学生能自主检索相关案例并阐述个人见解,教师适时引导升华,让价值观教育从空洞说教变为浸润式体验,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内化。
情感计算技术的应用更凸显人文关怀。当学生讨论“抗疫精神”时流露出困惑,系统可捕捉微表情与语气特征,提示教师通过逆行者故事等具象化内容回应需求,使技术成为感知思想动态的“敏感触点”。这种从灌输到互动的转变,本质是对“育人先育心”规律的回归。技术搭建了对话的桥梁,而桥的尽头,始终指向教育根本目标的核心问题——即培养什么样的人、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,彰显了“技术为用,育人为本”的核心要义。
三、知行融通:从“知识传递”到“素养生成”的教学目标嬗变与恒定
思政课的使命从来不是培养“知识容器”,而是塑造“行动先锋”。人工智能推动的教学目标升级,正在实现从“知”到“行”的闭环跃迁,却始终锚定“立德树人”这一恒定坐标。
智能技术的支撑,让“理论认知-情感认同-行为践行”的培养链条得以贯通,推动教学目标向纵深演进。学生可通过VR技术“亲历”改革开放关键节点,在历史场景重现中深化对理论的具象认知;借助智能共情系统与“时代楷模”展开虚拟对话,在情感共鸣中强化价值认同;依托实践匹配算法对接社区治理、红色宣讲等现实任务,使理论学习自然转化为具体行动。
这种从知识传递到素养生成的嬗变,并非对传统目标的否定,而是对育人规律的深化。当算法将“家国情怀”拆解为“关注时政频率”“参与集体活动次数”等可观测指标,本质是让“立德树人”从抽象理念变为具体路径。“变”的是育人路径的精准化——从侧重知识灌输转向注重素养培育,“不变”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,即培养能够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人才,彰显了思政课在目标演进中对根本使命的坚守,让教学目标始终服务于“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”的育人本质。
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,“变”的是教学手段、交互方式和能力培养路径,“不变”的是育人初心、价值导向和根本使命。人工智能的独特价值,恰恰在于它能够让直接的理论阐释更具生动性与说服力,让间接的价值引领更显自然性与浸润性,有效促进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统一。未来,唯有始终把握技术赋能之“变”与思政本质之“不变”,在创新实践中坚守育人根本,在守正传承中推动形态革新,才能确保思政课在数字时代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。
作者:李静影 孙秀丽 郑明颜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
网页链接:https://wdapp.wzrb.com.cn/app_pub/xw/tj/202508/t20250815_565030.html?docId=565030
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:0577-86598000
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:0577-86598000
Copyright ?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. 浙ICP备07006821号-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